一身戎裝曾是他的“職業理想”,但或許從醫才是他的“理想職業”。
無影燈下,分秒指尖跳躍間,他為無數人蛻去了鼻梁上的“枷鎖”,更為無數學子助燃夢想的星火。他用自己職業的三原色豐富著“職業理想”的色彩,成為光明的“造夢者”。
從醫二十多年,他是屈光手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見證者,更是推進屈光手術走向成熟的實踐者。
廈門眼科中心業務副院長劉才遠,言語悠揚,談吐細膩,每一個字娓娓躍過耳畔,溫和如夏日微風,讓人心曠神怡間更覺眼中光景清朗舒亮。
【1】
人生的每一趟旅行
或真或奇或幻
都值得我們
清楚地好好看
高考一結束,廈門眼科中心屈光手術中心再次迎來了“摘鏡潮”。此時此刻,劉才遠早已忙得不見了蹤影。因為,診室外,有太多人排著隊拿著“劉才遠”的號碼牌。
馮女士就是其中之一。早在十幾年前,她的屈光手術就是劉才遠給做的?,F在,她又特意帶著近視的女兒“飛”來廈門。“這是兩代人的信任”,在與劉才遠的微信對話中,馮女士用文字這樣表達到。
女兒“體驗”完屈光手術后,用線條描繪了重獲清晰“視”界的奇幻之旅——
“點點星河,渺渺煙塵,此時此刻自己宛如一顆行星,徜徉在璀璨星河中,仰望無垠宇宙。眼前的日月在睜目間明朗,人世間的芳華在瞬息里透亮。”
簡單圓潤的線條讓屈光手術看起來多了幾分可愛與浪漫。其實,這幅用鉛墨記錄的“屈光日記”只是劉才遠“醫者日記”中的一頁。還有著很多患者,在劉才遠這里擺脫了束縛多年的框架眼鏡,于“人生第二次”擁有了“媽生好視力”。
高考成績公布后,一位父親帶著兒子來復查,他特別高興地告訴劉才遠,孩子考進了某公安大學,他幫孩子圓了一個“警察夢”。
不論成為了什么樣的自己,劉才遠都替這些孩子們高興。雖然他自己沒能穿上軍裝,但能幫助更多孩子摘掉原本阻隔在夢想前的那副“眼鏡”,認真地去看清自己夢想的這份特殊職業,劉才遠覺得,這個被不同色彩拼湊出來的“職業”圖案,更壯觀,更動人,亦讓他領悟到醫者這份職業“盡吾所能,佑汝所及”的深刻內涵。
【2】
科技和醫學的結合
產生了不可思議的“化學反應”
屈光手術
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“光”效應
從80年代準分子激光術開始到現在無刀ICL時代,每一項更迭的技術都烙在劉才遠醫者生涯的基因中,如數家珍。
屈光手術的1.0時代于80年代開啟,準分子激光術獲得大量應用及推廣;90年代進入了屈光2.0時代,LASIK手術獲得推廣,為高度近視的患者帶來了福音,屈光手術也開始走向成熟;2003年,屈光手術邁入了3.0飛秒激光的時代。此后,全飛秒SMILE手術、晶體植入術將屈光手術引入更為成熟和迅速發展的階段。
如今,有著摘鏡需求的人群基數越來越大,屈光手術也被廣泛地認知和接受。它讓很多近視的人不再被眼鏡所支配,改善了高度近視患者視力不佳的困苦,甚至幫助擁有職業夢想的學子們跨過了一個個符合“報考條件”的重要門檻。
科技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共通相融,產生了不可思議的能量,這個能量為人們帶來了“光”和“溫暖”。當然,想要讓更多人受益,那就要讓更多人掌握“屈光手術”這項技能。
劉才遠先后在國內為40多家眼科中心開展屈光手術技能培訓,培養了上百名優秀的屈光醫師。他更是致力為各大
眼科醫院發展屈光中心,從建立規范的流程入手,為中心培養技術嫻熟的主刀醫生和優秀的眼健康檢查技術人員。
2022年年初,劉才遠正式加入了廈門眼科中心,不僅擴容了廈門眼科中心屈光手術中心的團隊的整體實力,還將中心的ICL晶體植入手術引入“無刀”時代,通過平臺和人才的雙相優勢合力為患者打造理想的高清“視”界。
【3】
上萬小時的練習
可能只成就一次手術
數萬次上過的手術臺
卻是患者手術臺上的第一次
作為中國PRL核心專家委員會委員、ICL核心專家委員會首屆委員、蔡司(全飛秒)亞太屈光培訓導師,劉才遠有著一本“秘籍”。翻開它,你會發現里面只有“一萬小時天才理論”這么幾個字。劉才遠就是用這個方法打通的“任督二脈”。
不是每個人生來都天賦異稟,對劉才遠來說,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,那就要潛心專注地練夠一萬小時,甚至遠超一萬小時。而這上萬次、上萬小時枯燥的練習,只為成就一次“分分鐘”的手術。
在這其中,劉才遠還要不斷地更新“技能”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“系統”。即便如今他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屈光手術經驗“數據庫”,但他依然不驕不躁,把每一次的手術都視為“人生第一次”。
“雖然自己上過無數次手術臺,但患者是第一次。”每一次的手術,劉才遠都會與患者做個角色互換,“用親身體驗去為患者手術”。本著這樣的敬畏心,劉才遠用一次次精良的手術為患者摘得光明,用一個個第一次更新著“醫者日記”的每頁章節。
醫者的身份為劉才遠帶來最大的收獲就是“幫助別人的快樂”。如果說屈光手術是在為人類“再造”一次視力,那么劉才遠在二十多年的從醫路上,不斷用赤誠的仁心幫助更多人看得更清,也在用真誠的善意幫助更多人活得漂亮。
【4】
屈光能給視力第二次機會
但人生有時沒有太多第二次
守護好“媽生好視力”
才是正道
屈光手術是一種治療近視的有效方法,當然,想要擁有真正的“媽生好視力”,防控才是重要手段。
作為教育部第一批兒童青少年防控宣講團的成員,劉才遠在推進近視防控工作上也沒有落下。
“只有把近視防控的關口前移,才能真正從根上做好近視防控工作。”
近年來,他一直在各地區、校園開展科普宣傳講座,為了就是能用“廣撒網,深積糧”的“土辦法”提高家長、孩子們愛眼護眼的意識,從而讓大家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控制近視度數的增長。畢竟千好萬好,還是“媽生視力”好。
當然,嚴格地講,“媽生視力”也有遺傳高度近視的可能,也就是天生就患有高度近視,若不加控制,可誘發諸多眼病,甚至致盲的風險。而往往這類患者對高度近視的防控還不甚上心。
所以劉才遠也在努力應用科學防治手段,提升這類群體對高度近視的早期預防和干預,從而達到控制高度近視的發展。同時,他也呼吁家長,少讓孩子長時間觀看電子產品,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、進行戶外活動,“從源頭控制,從根上保護,才能更有意義地守住好視力。”
在用眼睛去發現光和追逐光的路上,劉才遠更像是“光明衛士”,以“光的速度”要求自己不斷升級進化,時不時對近視防控松懈的人們亮個紅燈,用屈光技術這一強有力的后盾,為近視患者在眼睛這顆星球上,還原世間一派清麗景色。